网站首页 / 图书 / 正文

《李小龙:生活的艺术家》pdf

时间:2020-11-26 12:18:40 浏览:910次


【基本信息】
作者:李小龙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3-4-1
【作者简介】
李小龙
原名李振藩,美籍华人,祖籍中国广东佛山。一代功夫之王,武术哲学家,截拳道创始人。
作为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赤手空拳在好莱坞打出一片天地,征服了全球各地亿万影迷。作为一介武者,李小龙打遍天下无敌手,让“功夫(Kung Fu)”一词首次被写入英文词典中。他年仅33岁的人生是一段不朽的东方传奇。
【内容简介】
一直以来,李小龙都以一个功夫高手的形象闻名于世。但本书却告诉读者,李小龙绝不仅仅是一介武夫,他还是出色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作家、诗人、艺术家、演员、社会学家和灵魂的探求者。他有着明确的人生追求——就是在生活的每个层面都力求完美,成为一个生活的艺术家。
在本书中,李小龙畅谈了他对功夫的独到看法和对人生的精妙洞见。这些鲜活的文字透过时空,将一代功夫之王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再现于读者面前。翻开这本书,聆听李小龙生命的交响曲,揭秘他传奇人生的智慧源泉。
【精彩书摘】
功夫的悟(1)
功夫之所以如此特别,正是因为它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它仅仅只是靠最少的招式和力量来直接表达一个人的情感。每个动作都是它自身的,不掺杂任何使其复杂化的人工修饰。越接近功夫的真谛,冗余的表达就越少。
功夫不需要漂亮的西装和配套的领带。当我们焦急地寻求精准、致命的技巧时,它还存在一些秘诀。但是如果习武者将注意力放在“看”和“搏”上,就可能会错过这些秘诀。(毕竟,用不过分偏离自然的招式,来对付对手的方法又有多少呢?)功夫看重平凡中的奇迹,而这个观念是与日俱消,而非与日俱增的。
功夫中的明智,并不意味着要去增加更多东西,而是要祛除过分复杂和装饰性的东西,简简单单就好。就像在雕刻塑像的时候,雕塑者不会在塑像上增砖添瓦。而是一开始就把非本质的东西凿掉,这样本质才可以毫无阻碍地再现于观者面前。功夫只要一双手,不需要那些花哨的装饰和手套,他们只会阻碍双手的正常功能。功夫修为越高,越趋于质朴无华。而越是境界不够的人,就越喜欢就越喜欢装饰自己。
功夫的修炼有三个阶段:初级阶段、艺术阶段以及“无艺术”的阶段。在初级阶段,习武者对武术中的搏击艺术一无所知,天真无邪。在搏击战时,他只是本能地防御和攻击,而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尽管他不懂什么是科学搏击方法,但他显示出的是本真的自己。
功夫的悟(2)
第二阶段是艺术阶段,也就是功夫训练的开始。有人会教他各种各样的防御和攻击的方法,各式各样的踢腿、步法、移动、调整呼吸以及思考问题的技巧。毫无疑问,此时他对搏击有了一个科学的认识,但是遗憾的是,他同时也丧失了本真的自我以及自由的感觉。他的动作不再自然,他的思想也往往会在做不同的动作之间,停下来思索和分析各种动作是否正确。更糟的是,他可能会被智力所束缚,而让自己游离于真实之外。
第三阶段,“无艺术”的阶段。经过多年严格而艰难的训练之后,他意识到,功夫终究没什么特别的,他不会再强迫自己去想招式,而是像压在土墙上的水一样,调节自己去适应他的对手——从最细微的裂缝里流过。这时他只要像水一样无形且漫无目的即可,其他什么也不去做。没有任何事情掌控着他,他因此也就获得了自由。
这三个阶段同样适用于中国功夫的各种招式,有些招式十分简单,只是基本的防御和攻击,但从整体上而言,这些招式的组合缺少连贯和变化,比较粗糙。而从另一方面来讲,有些更复杂的招式,又太过注重装饰,习武者往往因为动作的优雅和花哨而忘乎所以。不管是所谓的硬派还是柔派,都常常涉及到较大幅度的花哨动作。他们往往会用一大堆复杂的进退步法,去攻击一个目标。(这如同艺术家在画完一条蛇之后,还要添上漂亮的脚一样——画蛇添足而已。)
举个例子,被对手抓住领口的时候,那些受过训练的人都会“先这样,再那样,最后那样”——然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对手沉浸在抓住领口的愉悦之中(不管怎样,他确实抓住了),然后直截了当地一拳打向他的鼻子。对于想追求与众不同的武术家来说,这也许有点太不精明了,因为它太简单,可以说毫无艺术感可言。但正是因为它如此平常,才适合我们在实战中运用。
功夫的悟(3)
艺术是对自我的表达,方法越复杂越有所限制,表达原始自由感的机会就越小。尽管技术在早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它也不应该太复杂,太局限,或太机械。如果我们受它的牵制,我们就会被其局限性所累。
记住,要让人去创造方法,而不是让方法去创造人,所以不要把自己束缚在别人预想的招式之中。毫无疑问,他的方法适合他,但却不一定适合你,你自己是要展现技巧而非“做”技巧。事实上,并没有什么“行动者”,而只有行为本身。当有人袭击你时,你所使用的并非特定的招式(招式二,或者第四节二号招式?),而是当你察觉对手的袭击时,你轻轻一闪,如影随形,像回声一样自然而然地就做到了,就像我叫你时你会答应一样,或是我扔东西你会接住,说的都是一个道理。仅此而已。
多年来,在接受了不同门派的训练之后,我发现,那些招式仅仅是为了让训练者知道,他学的招式已经够多的了。当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偏好,因此,我也会兼收并蓄地吸收南派和北派功夫的各种招式,仔细观察比较他们的不同之处,运用的动作的相似之处。
我对功夫的看法
一些武术导师看重形式,认为功夫的套路越复杂、越花哨越好。另一些着迷于超能力(像马维尔船长或超人一样)。还有一些偏好扭曲的手和腿,花了大量时间劈砖、石头和木板等。怪招迭出,不一而足。
对我而言,功夫的特别之处就是它的简单质朴。功夫仅仅就是以最小的动作和力量来直接表达自我情感。每个动作都有它自身的特性,不掺杂任何使其复杂化的人工修饰。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是最正确的方法,功夫之道也不例外。越接近功夫之道的真谛,表达就越精炼。
在格斗练习中,很多功法都选择逃避面对面的实战,而是对编排一个个“花哨凌乱”的招式感兴趣,这样他们就扭曲和限制了练功者,使他们无法专注于真正的格斗理念。事实上,实战的方法是非常“简单”、“直接”和“非经典”的。他们看重的并不是事物的本质,而是一些花哨的套路和人为的技巧(这是“有组织的绝望”)。因此,他们不是为实战而练,而只是按照理想的模式操练一些关于实战的情景。更糟糕的是,有些人还一味地强调超级意念和精神上虚无缥缈的秘籍,让习武者无知地按照这套方法去做,结果使他们陷入茫然和诡秘的状态。这样,他们学的功夫有的像杂技,有的像现代舞之类的花招,但却都不是真实的格斗。
所有这些乱七八糟的方法都不能真正“抓住”或“控制”格斗中不断变化的招式,更遑论把对手当做尸体一样解剖和分析。真正的格斗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如此华而不实的训练方法,只能使人麻痹瘫痪,只会“固化”和“制约”曾经流动的、活生生的东西。当你摆脱了这些所谓精准、高级的东西之后,再回头看一看,这些机器人般的练功者都是在盲从他人,拼命学习那些系统而无用的固定招式和绝技。这样的训练,不但什么作用也没有,而且还会让人误入歧途。

【相关评论】
二十多年以来,人们知道李小龙主要是因为他在徒手格斗中展现出的身体技巧和心理战术。但是这本书却告诉我们,这种浅薄的看法根本就是不准确的。李小龙不仅是一位哲人、科学家、演员、制片人、导演、作家、诗人,而且还是舞蹈编导、武术家、丈夫、父亲以及朋友。作为一个人,李小龙试图寻求生活的每一个令人惊羡的层面,同时他也被经历的每一个过程所吸引。
——约翰·里特李小龙研究专家
西方人对李小龙的认识,是已经把他抬到一个哲学家的地步了。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
在这里,小龙剥掉了他内心灵魂的层层外衣,向世界展示他的真我。
——琳达•李•卡德维尔,李小龙夫人



提取码:
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i5HEyfb
资源名称:《李小龙:生活的艺术家》pdf进入下载页面
猜你喜欢: